查看原文
其他

你愿意参与行为艺术吗?

张剑蕾 时尚芭莎艺术 2022-03-17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节奏 0》,行为艺术现场,1974年



人们常将脱口秀表演形容为行为艺术——一位脱口秀演员在台上完成一半,观众的言行反应拼凑出另一半。此话不假,行为艺术自诞生以来就离不开观众的参与,一场行为艺术的成功与否甚至直接与此挂钩。今天,时尚芭莎艺术与你探讨观众参与对行为艺术的重要性。




▲「 从“观看”到“参与” 」

你通常会如何观看一件艺术品?是凑近画作仔细观摩、围绕雕塑上下打量,还是一边阅读展签一边欣赏,抑或是走马观花、漫不经心?一件作品自诞生以来就免不了要经受无数目光的打量与洗礼,无论是沉迷陶醉还是好奇疑惑,“观看”长久以来都是欣赏一件作品的关键途径。


马克·罗斯科《无题(红)》,布面油画,1956年

亨利·摩尔(Henry Moore)《Recumbent Figure》,绿霍恩顿石,88.9×132.7×73.7cm,1938年

对于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来说更是如此。这一前卫形式指艺术家运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媒介来进行创作,最早可溯源至上世纪20年代的达达主义运动,真正兴起则在五六十年代,与观念艺术、极简主义和激浪派等联系紧密。


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坠入虚空》(Leaping into the Void),1960年


不过,欣赏一场行为表演与欣赏传统艺术品截然不同。由于艺术家总会采取某些挑战肉体极限的行为,如自虐、赤裸和杀生等,从而让人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艺术观及其与文化间的关系,因此这种观看通常是引人震惊、困惑甚至不适的。


克里斯·伯顿(Chris Burden)《Shoot》,行为表演,1971年,艺术家让其朋友用枪射击自己的左肩。

基思·阿奈特(Keith Arnatt)《自我埋葬》(Self Burial),1969年,现藏于泰特美术馆


行为艺术之所以引起人的如此反应也许与当下时代的图像过剩有着某种内在联系。英国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曾在其作品《观看之道》中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泛滥的时代,现实世界构建在大量影像中,我们每个人已不自觉地沦为图像的附属物,同时我们也在借助图像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


Helena Almeida《Study for Inner Improvement》,行为表演,1977年


因此,行为艺术不仅想通过“观看”来刺激人们麻木疲惫的视觉神经,更希望让观众亲身参与其中,使其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而非冷漠的旁观者。这就要求观者更加全身心投入,相应地,也能带给他们传统艺术无法提供的切身感受。


2010年,艺术家提诺·塞格尔(Tino Sehgal)在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进行的行为艺术《进步》(This progress),观众步入涡旋大厅时会相继被四个年龄段的人问同一个问题:什么是进步?


1964年,在行为表演《切片》(Cut Piece)中,艺术家小野洋子穿着正装,身前放着几把剪刀。几位观众被随机挑选出来,相继上台用剪刀将其衣服裁成碎片、直至赤裸,而观众则可以保留下衣服碎片。这场表演成为观众参与行为艺术的最早期作品之一,在当时引发了极大轰动与争议。可见,在以身体为载体的行为艺术中,创作者与参与者的互动无疑可以最大化地感染在场与非在场的所有观众。


小野洋子《切片》,行为表演,1964年



▲「 偶然与风险 

提及观众参与,绕不开“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的作品。她曾将行为艺术的三个主要范畴阐述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肉体的极限和思维的可能性。


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而她也无时无刻不在作品中体现这三点,其中邀请观众参与、直接与之互动是阿布拉莫维奇作品的重要特点。在其早期行为表演《节奏 0》(Rhythm 0)中,展览现场提供了蜂蜜、香水、铁链和相机等72件物品。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节奏 0》,行为艺术现场,1974年


随后,艺术家将权力全然交给观众,允许他们选择任意一种工具,并任由参与者摆布,而她本人承诺承担这一过程中的全部责任。起初,参与的观众都比较谨慎,有人用口红在她脸上涂画,有人帮她擦洗。但很快事情开始恶化:有人大胆拿剪刀剪开她的衣服,用玫瑰刺她赤裸的上身,甚至用小刀划破其皮肤。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节奏 0》,行为表演现场,1974年


参与者逐渐沉浸在作品中,采取了更暴力的举动,甚至让艺术家拿着手枪对准自己,直到被工作人员及时制止,这场惊心动魄的表演才宣告结束。通过小范围制造危险场景,并引导观众参与互动,阿布拉莫维奇探讨了在道德、制度束缚之外人性的复杂与阴暗面。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节奏 0》,行为表演现场,1974年


在这场行为表演中,交出控制权的艺术家也没有预料到事情的走向——“这次经历让我发现:一旦你把决定权交给公众,离丧命也就不远了。”可见,观众的参与不仅完成了这场表演的另一半,也带来偶然与风险。这一意料之外的结果或许也正是行为艺术的魅力所在。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节奏 0》,行为表演现场,1974年



▲「 艺术家的主体性 

既然观众参与对行为艺术来说如此重要,直接影响整场表演的走向,那么这件作品是否也应属于每个参与者?艺术家的主体性是否因为观众参与而受损?实际上,正如观念艺术中核心要素是“观念”一样,行为艺术中最重要的也是艺术家如何计划去实施行为,因此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地位并未被动摇。


谢德庆《一年》,1978-1979年,艺术家在宛如监狱般的牢笼中生活了整整一年。


而参与者通常是在艺术家的引导下参与其中。2007年,斯洛伐克艺术家罗曼·安达克(Roman Ondak)在一间白盒子展厅里让每位参观者用记号笔在墙上标出他们的信息,包括名字、身高、测量时间。在此过程中,互不相识的陌生人会帮助对方测量。


罗曼·安达克(Roman Ondak)《测量宇宙》,2007年,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很快,墙上的痕迹越来越多,整面墙变成了一件人类之间互动体验的涂鸦作品,这件作品则被命名为《测量宇宙》(Measuring the Universe)。该行为艺术的灵感来自童年时期家长常为孩子量身高的习惯。艺术家将平常生活的小事带入创作,引发人们对时间流逝、世事变化的思考。这件作品的完成离不开观众的积极参与,但毫无疑问这个创作想法却是属于艺术家的。


罗曼·安达克(Roman Ondak)《测量宇宙》,2007年,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同时,虽然带有风险与偶然,但这种未知本身也是艺术家需要承担的,正如阿布拉莫维奇在表演《节奏 0》前表明自己承担一切责任。30多年之后,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阿布拉莫维奇带来另一场表演《艺术家在场》(The Artist is Present)。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2010年


这一次比以往都要“温柔”——艺术家静坐在桌子一方,另一方则是自愿参与的观众,与艺术家进行对视。如此简单的行为却激发了参与者不同的情绪与反应,让人感慨万千。可见在这类表演中,观众与行为艺术的关系已难舍难分,而艺术家作为创作者大多是起到导演和编剧的作用,偶尔也会成为“主演”。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2010年



▲「 立场与个人身份 

行为艺术以身体作为创作媒介,而身体则代表了性别、种族和性取向等个人身份,因此不可避免地,行为艺术成为创作者表达立场与身份的重要方式。这种立场也会相应吸引与艺术家处于“同一阵线”的观众,从而扩散影响力。


William Pope.L《伟大的白色之路》(The Great White Way),1991-2001年

William Pope.L《The Will to Exhaust》,1990年代

2004年,美国艺术家William Pope.L展开了一场长期的行为项目《黑人工厂档案》(The Black Factory Archive)。他准备了一辆货车用以收集任何人们心中代表黑人的物件。对于参与的“捐赠者”,艺术家写道:“每个人都想知道,什么是‘黑人工厂’,它做些什么?其实很简单,‘黑人工厂’就是基于我们的偏见运行的。”


William Pope.L在行为表演《黑人工厂档案》中用到的货车


通过观众“捐赠”,艺术家对文化建构中“黑人”的刻板印象提出了质疑;而参与者也同样会反思:为什么我会认为这个物品代表着黑人?这是否为一种刻板印象?如今,该项目仍在进行,并通过线上直播呈现给更多人。


William Pope.L《黑人工厂档案》相关物品与收到的“捐赠”

达达主义艺术家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曾表示,所有创作都不是由艺术家一个人完成的,来自外界的观众对作品的解读与反应也为这件作品添砖加瓦。而行为艺术则更进一步,不止提供“观看”的可能,更需要观者的“参与”。如果艺术家邀请你参与其行为表演,你愿意一试吗?




精彩回顾:
乔布斯的审美,过时了吗?
报志愿、就业很迷茫?看看艺术圈专业人士的建议……
艺术史与植物学竟然有关系?


















编辑、文  张剑蕾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